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魚菜共生-牛番茄、大陸妹及葱

牛番茄剛種時,沒甚麼反應,沒死也沒長大,過了約三週,才開始長,後來就長的蠻快的,現在已經開始可以採收了,完全沒施肥,也沒澆水,都是用魚池的水循環,不知道會不會甜


 這顆大陸妹也是一樣,剛開始沒反應,大概是在適應,過了幾天就長的蠻快的,沒想到中間又停頓了一陣子,這幾天 才又開始長,終於把他給採收了。
而葱反而是最好種的,嬤嬤說葱最怕水,這顆葱已在冰箱待了快一個月,我就拿出來丟到魚菜共生的箱子哩,也沒用發泡煉石蓋起來,只是讓他的根有碰到水,結果就一直長,沒適應期,在水中活得很好,現在把莖跟葉子剪來吃,他還可以繼續長,不只長葉子,連頭都可以長,真好,以後不怕葱多貴了!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魚菜共生系統 風力太陽能驅動--聯合報報導

魚菜共生系統 風力太陽能驅動
結合環保節能與食品安全兩大要素,台南職訓中心委外開設「綠能水電應用班」昨結訓,發表可作為汽車燃料的生質柴油及酒精、可攜式的環保汽化爐及使用大自然能源的「魚菜共生系統」。
指導老師陳鴻銘說,民眾都知道太陽能、風力等大自然資源卻不知如何運用,開設這個班讓學員將綠能廣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可省下開銷又愛護地球。
「魚菜共生系統」運用生物共生和大地資源循環原理,結構分為3部分,最下層是魚類養殖槽、中間層栽種需生長光源的葉菜植物,最上層則是芽類植物。
陳鴻銘解釋,這套系統利用太陽能、風力及水力資源,藉由最下層魚類養殖產生的糞便,轉化成植物所需的亞硝酸鹽,再經灑水系統和LED燈供給葉菜、芽類所需的養分,栽種及養殖過程全自動不需人員管理,整套設備花費約15萬元。
23位結訓學員平均年齡超過50歲,其中,學員曹丹在台北從事貿易,特別南下學習。他說,綠能產業是未來趨勢,架設這套系統學會管路架設及農耕、養殖等專業知識,以後要吃魚或蔬菜,自家就可以生產。


全文網址: 魚菜共生系統 風力太陽能驅動 | 雲嘉南 | 地方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8306854.shtml#ixzz2lC3PMD7m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魚菜共生成果展




魚菜共生_總算長得還不錯,番茄也生了,空心菜也吃了好幾次,只不過還老的一點,可能魚池的魚不夠多,養分不夠吧?

魚菜共生-小池塘DIY試驗中

2013 8月24日開始進行魚菜共生實驗


採用水水世界的資材飛碟盤與自己用排水管鑽洞測試買回來的菜苗去除塑膠盤後直接放入即可,存活率幾乎百分百,很神奇吧,蔬菜在水裡都可以活得很好
另外地瓜葉的梗直接放入存活率較低,約四成不到,要先篩選過,比較成熟的較好種。










二周後,空心菜長得不錯,其他就不怎麼樣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銅梁:推廣魚菜共生項目2500畝實現新突破

文章來自新華網 重慶頻道
 2013年10月10日 10:23:10  來源: 銅梁網打印轉發  近日,記者來到侶俸鎮永樂村七社周良雲家的池塘邊,老遠就看到水面上一片綠油油的空心菜。走近仔細觀察,才發現魚塘裏一個個浮框依次排開,浮架上鬱鬱蔥蔥的空心菜把魚塘裝點得生機盎然。 據縣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介紹,周良雲是重慶市命名的養魚能手,他積累了豐富的池塘管理經驗。2012年,縣水產站將他的魚塘作為“魚菜共生”生態養殖項目示范點。該示范點地處銅延路旁,來往車輛、行人多,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預計示范點今年畝產值1.5萬余元,其中水生蔬菜的畝收入在2000元左右。 周良雲魚塘種菜成功,去年和今年迎來了縣內外參觀學習的漁農10余起。周良雲現身說法,不但把高產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了參觀的漁農,還上門指導技術。 據該負責人介紹,魚菜共生項目不但收到了增產增收的效果,還降低了水電、魚藥等生產成本,凈化了水質,提高了魚的品質,是一個值得大力推廣的增產增收好項目。 今年,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在侶俸、土橋、平灘、少雲等5個鎮8個村實施“池塘魚菜共生生態養殖推廣項目”2500多畝,成魚畝產1000公斤,蔬菜畝產500公斤,畝收入在1萬元以上,實現了種養業的新突破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重慶的魚菜共生-重慶日報

龍坡:九龍坡都市農業念好“三字經”
打印轉發字號:  
    (蔡楊 崔恒 羅爽)
    “呀,魚菜共生只聽說過水上長藤菜,還沒見過水上結絲瓜的!”8月16日上午,九龍坡區西彭鎮玉鳳村的10多畝魚塘水面上,兩排用竹竿搭建的三角架上,結滿了鮮嫩的絲瓜。
    新 水上還能長絲瓜
    “合作社現發展魚菜共生10多畝。”西彭鎮團渡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慕宗友說,去年他搭建了300個1米寬、5米長的浮床種藤菜,收入了2萬多元。
    看到效果好,各個村跟著發展魚菜共生。但慕宗友轉念又想:能否充分利用浮床做出更大效益?
    去年,慕宗友在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區農林水利局的技術指導下,開始在魚塘水面上試驗種植水芹菜、豆瓣菜、苦瓜、絲瓜、番茄等蔬菜。
    “試驗的結果是,絲瓜初步成功了!”慕宗友介紹,絲瓜喜濕,其根係除了趨肥、趨氧之外,也具有趨水的特性。他在浮床上打了樁,用竹竿搭建起三角架進行引蔓,把絲瓜種在浮床上的營養基質缽裏,並在種植過程中進行葉面施肥,保證足夠的養分。“今年我種了20個浮床的絲瓜,有15個浮床成活了,現已產出60多斤。目前,我們正在探索更低成本、易管理的種植方法,爭取向全區推廣。”
    精 葡萄園一天遊客上千
    “今年葡萄賣得好慘了!一到周末,每天要接待上千名遊客!”西彭鎮真武宮村桃林社葡萄種植戶程吉明說起此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程吉明家有種植葡萄的傳統,但過去一直是小打小鬧,收效不高。2010年,他承包了219畝地,與市農科院技術合作,種植紅珍珠、茉莉香、紫香玉等十來個新品種。今年,盡管每斤葡萄價格在25—50元不等,比周邊都要貴,但10萬斤葡萄依然供不應求。
    “我們對葡萄品質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保證健康、綠色!”程吉明介紹,他們採用純天然種植方式,不用激素、化肥,只施有機肥,從5月套袋到7月採摘,不再施農藥。加上嚴格精細的控產、控葉技術,每畝產量只有800斤左右。
    在“採摘季”的帶動下,葡萄經濟已帶動起整片區域的經濟發展。“向葡萄”、“桃林社葡萄”等品牌效應也逐漸顯現。今年,全鎮3000畝葡萄園產出的200萬斤葡萄,已賣出八成多。依托葡萄採摘等,鎮裏新開了7家農家樂。
    特 養殖要走高端市場
    “在主城區養高檔觀賞魚的不多,但市場需求卻在日益增長。”王顯奎養了500尾錦鯉,一條50公分左右的普通錦鯉至少要賣兩三千元,80公分的則要上萬元甚至更高。
    記者在白市驛的10畝養魚場看到,遮陽網下的22個精養池裏,五光十色的錦鯉煞是好看,大小不一。
    “紅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寫鯉、黃金、丹頂……有20多個錦鯉品種、200多尾。”養殖場技術員何學毅介紹,觀賞魚重點是要好看,顏色、體形、斑紋都有很細致的要求,從養殖環境、親魚培育、選苗、人工繁殖到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都有相應養殖標準。“具體說就是得勤觀察,殺蟲殺菌,控制溫度和飲食,保持水體新鮮、平衡,要是魚兒生病了,還得像嬰兒一樣精細喂藥……”
    “近年來,主城農業都在由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型,但如何在並不寬敞的耕地上,做出特色,做大效益,政府和企業都在努力探索。”九龍坡區農林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九龍坡都市農業念好新、精、特“三字經”,讓農業變得有錢賺。今年上半年,18.5萬農民年均收入同比漲一成。去年,全區14.5萬畝耕地,花卉、果蔬及休閒旅遊等涉農年產值突破20億元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請魚來種菜 公視新聞網

714-3-4
張岱屏 葉鎮中 / 採訪報導
請魚幫忙種菜,聽起來很新奇,其實是回歸自然界最尋常的法則。為了營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健康環境,魚菜共生的新概念,正在城市裡醞釀…
往烏來的半山腰上,有一個特別的農場,這個農場裡的菜不需要澆水,也不用施肥,農場裡最重要的工人,是錦鯉和吳郭魚,吸引許多人前來一探究竟!
李佳璇三年前罹患癌症,治癒之後放棄原本在香港的工作,前往夏威夷學習魚菜共生系統。
所謂「魚菜共生」,就是結合漁業養殖與水耕栽培,因為養魚的廢水裡含有豐富的氨、氮與營養鹽,這些水排到環境中會污染河川,拿來種菜卻是最好不過﹔另一方面,蔬菜也可以淨化水質,把乾淨的水再送回魚塘,如此一來,魚跟菜都可以生生不息。
為了讓魚和蔬菜,都能有適合的生長環境,水裡的肥份與酸鹼度必須取得平衡,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養水。水裡的有機質經過微生物與蚯蚓分解,幫助魚和菜各取所需。李佳璇說,整套系統最珍貴的就是水,含有養分的水不斷循環使用,不但節省水資源,也不會造成污染。
在魚菜共生的系統裡,唯一的支出是魚飼料和電費。為了推廣這個概念到一般家戶,李佳璇利用兩個塑膠整理箱、一個沉水馬達、一個控制排水的虹吸管,製作陽台型的魚菜共生系統,讓一般人在住家陽台,就可以輕鬆種菜。
跟一般土耕的蔬菜比起來,魚菜共生的蔬菜生長的更快速。除了利用浮板種植短期蔬菜外,一些生長期比較長的作物,也可以利用發泡煉石做為介質,種植各種瓜類和水果。
因為李佳璇的推廣,一些原本完全不懂農耕的都市人,也開始在家裡養魚種菜起來。蕭紀南在住家陽台上,做了一套魚菜共生系統,種植最簡單的作物-蕃薯葉,他希望自己年邁的媽媽不必出門,就有健康蔬菜可以吃。基隆的翁偉峰則是把魚菜共生系統,應用在住家的綠牆上,一般的綠牆系統維護非常困難,翁偉峰結合魚菜共生不但省水又省力,幾乎不需要維護
所謂「魚菜共生」,就是結合漁業養殖與水耕栽培,因為養魚的廢水裡含有豐富的氨、氮與營養鹽,這些水排到環境中會污染河川,拿來種菜卻是最好不過﹔另一方面,蔬菜也可以淨化水質,把乾淨的水再送回魚塘,如此一來,魚跟菜都可以生生不息。
所謂「魚菜共生」,就是結合漁業養殖與水耕栽培,因為養魚的廢水裡含有豐富的氨、氮與營養鹽,這些水排到環境中會污染河川,拿來種菜卻是最好不過﹔另一方面,蔬菜也可以淨化水質,把乾淨的水再送回魚塘,如此一來,魚跟菜都可以生生不息。
除了住家陽台,新店大鵬華城社區的屋頂農場,也引進魚菜共生概念,魚塘的水源,大部分來自雨水,克服屋頂缺水的問題。屋頂上的水塘養魚兼種菜,不但可以降溫,還多了菜的收入。許鵬正推廣屋頂農場多年,他發現屋頂農場結合魚菜共生,蟲害的發生率跟一般土耕相比,減少一半左右。原本沒人會來光顧的炙熱屋頂,現在成為老人家和媽媽們每天的生活重心。
大鵬華城屋頂農場,除了共有的魚塘,還有公田跟私田的配置,私田由住戶登記認養,自己種菜自己吃,公田的菜則捐社區發展協會,提供社區老人每星期共餐之用。因為交流種菜心得,原本陌生的鄰居開始變得熱絡。一年下來屋頂農場綠意茂密、瓜果豐碩,不但自己吃,還開辦農夫市集,讓沒辦法來種菜的鄰居,也可以品嚐有機蔬果。
當集約式、大規模的的養殖漁業、農業生產,產生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水污染、農藥問題,城市裡的魚菜共生,提供另一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在陽台、在屋頂、在學校…請魚來種菜,魚快樂、人也開心起來。
當集約式、大規模的的養殖漁業、農業生產,產生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水污染、農藥問題,城市裡的魚菜共生,提供另一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在陽台、在屋頂、在學校…請魚來種菜,魚快樂、人也開心起來。
今年年初,大鵬社區的幼稚園,也投入魚菜共生的行列。魚池的水一邊流向溼地,一邊流向水耕蔬菜區,由小朋友自己認養種植各種水耕蔬菜。仿造大自然的循環系統,成為小朋友最好的生態教室。
當集約式、大規模的的養殖漁業、農業生產,產生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水污染、農藥問題,城市裡的魚菜共生,提供另一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在陽台、在屋頂、在學校…請魚來種菜,魚快樂、人也開心起來。

※ 本文同步刊登於「我們的島」部落格
※ 我們的島播出時間:每週一 10pm,ch13 公共電視

※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我們的島】按圖索驥-人文資產篇

龍鬚菜、黃花藺 酷暑、多颱攏無驚



文章來自2013-8-17 自由時報
〔記者花孟璟、游太郎/花蓮報導〕夏季高溫容易傷害農作物,若颱風來襲,農作物又一夕泡湯,花蓮農改場經三年研究發現,為龍鬚菜設置遮蔭設施後,產量明顯增加三成;另外,引進了水耕蔬菜黃花藺,不怕泡水爛掉。
龍鬚菜遮蔭 產量多三成
每年產值達八千萬元、九十%銷往北部地區、花蓮縣重要的蔬菜「龍鬚菜」,夏季期間易因高溫造成枯死及病蟲害增加,花蓮農改場經過三年研究,在菜園設置遮蔭設施,使龍鬚菜產量明顯增加三成,將全面向農民推廣使用,讓夏季龍鬚菜能正常供應。
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全中和說,龍鬚菜為多年生蔬菜作物,是台灣重要夏季蔬菜之一,也是颱風季節最佳的替代性蔬菜,一年四季均產,主要食用部位為前端的嫩莖、葉部分,但夏季受到陽光曝曬及高溫,不但造成生長障礙,病蟲害明顯增加,甚至還出現枯死現象,讓農民困擾不已。
農改場推廣 獲菜農肯定
農改場經過三年研究後,以搭設黑網遮光,加上噴灌方式給水,在遮蔭設施下的龍鬚菜生長較佳、品質較好、產量較未遮光處理增加三成,病蟲害減少許多,植株均無死亡情形,成效已獲試用農民肯定。
引進黃花藺 不怕泡水爛
不怕颱風泡水、又是有機蔬菜!花蓮農改場宜蘭分場引進原產南美洲的水耕蔬菜「黃花藺」,就長在水田中,不怕泡水爛掉,也無病蟲害,減少管理成本,光復鄉馬太鞍溼地今年試種約二分地,還走有機商店通路,一斤可賣到一百多塊,成為新「綠金」。
在光復鄉馬太鞍溼地的白鷺橋附近,有一片水田的農作物長得不太一樣,橢圓形葉子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布袋蓮。農民朱進郎拿著鐮刀在水田割取鮮嫩的幼芽、花梗和花苞,有些還開了黃色花朵,準備包裝上市。
朱進郎把這菜取了綽號叫「黃花美人」,自家農場的餐廳也料理這道美食,他說,黃花藺是花蓮農業改良場宜蘭分場大力推廣的水生蔬菜,它原產南美洲,在東南亞廣為種植當成蔬菜,還有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看到這菜,大呼「好懷念」!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傳統魚菜共生 進入植物工廠--台灣醒報2013-06-18


訂閱台灣醒報,支持好媒體! (訂閱3個月900元,訂報信箱ceo@anntw.com,電話0800-011961)
【台灣醒報記者楊智強台北報導】傳統「魚菜共生」的有機養殖,以室內LED燈日光照明加溫,台灣植物工廠再添新科技。「絕對有機,而且不怕任何天災!」「LED燈種出來的蔬菜,絕不輸一般蔬菜」,《台北國際光電週》及《2013台灣面板展》會場中的「植物工廠區」內,業者們踴躍的推銷自己的技術,也不吝嗇的將種植出來的蔬菜讓人試吃,就希望民眾能聽一聽LED在農業上的新應用。

傳統水田中的魚菜共生種植方式居然在《台北國際光電週》及《台灣2013面板展》的會場中出現。詮興開發公司的副工程師陳偉豪說,台灣早期的魚菜共生一直是有機植物培養的方式之一,但現在結合了LED燈的日照科技,將兩項種植方式結合,可產生更大的商機。

一般在田中以魚菜共生的方式種植作物,還是必須靠天吃飯,如果一有天災,作物仍會受到損害;如果將魚菜共生搬到溫室內部栽種,就不會有害怕受天災摧殘的問題,還可以以LED燈來調節產季,非常方便。

陳偉豪說,將魚菜共生搬到溫室中的方式其實很容易,先將一魚缸放至於層疊的蔬菜下,再以抽水馬達將水倒入每層菜的下方,讓菜可吸收到水中的養分,且在導管中會放特製的過濾網,將較大的雜質過濾,只留下有營養的物質。

在光電週的植物工廠區,還有從日本大阪府立大學植物工廠研究所前來參展,大阪府立大學產學官合作事專員刮古有希表示,這次前來台灣參展,希望能找到合作夥伴,台灣在植物工廠的開發已有長足的進步,若能夠相輔相成,將會是一大助益。

圖說:傳統「魚菜共生」和LED照明技術結合,產生了新的溫室種植方式,不但有機還不怕風吹雨打。(Photo by楊智強/台灣醒報)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發展養耕共生農業 加薩地區增生機

以下資料專貼自 台灣醒報 2013-05-14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綜合報導】由於受到以色列封鎖與限制,導致加薩地區物資缺乏、農漁業都無法適當發展。居民最近開始發展一種都市農業,以養耕共生(Aquaponics)的方式,克服缺乏耕地與水源的障礙,以便自給自足。 加薩地區缺乏土地與水資源,加上被以色列封鎖邊界,居民長期處於糧食供應不足的狀態,除了被動接受國際救援物資外,甚至逼不得已開挖數百條通往埃及的地道,走私糧食和日用品。但聯合國資料顯示,加薩地區170萬人中仍有半數居民長期食物匱乏。 為了解決糧食缺乏的問題,在呼籲以巴和解之外,許多國際人道組織開始以持續性較高的方法,來取代治標不治本的糧食救助。其中,「養耕共生」便是許多組織試圖在迦薩境內推動的計畫之一。 所謂的養耕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將水產養殖與農業耕作結合,形成了生物自己共生共榮、達致平衡的環保生產模式。把魚的排泄物及飼料殘渣轉化為植栽生長的肥料,再將植栽的根系與生菌,用作水質處理淨化的天然生物濾材,使植栽、生菌、魚三者之間維持生態平衡的關係。 世界糧農組織(FAO)駐加薩農學家索莫維利表示,「加薩地區原本就缺乏腹地,再加上城市擴張縮減空地,要在此耕作是難上加難。」更重要的是,它還非常缺水。在此情況下,「養耕共生」這種不需要泥土、僅使用容器與連接魚缸的水來灌溉的耕作方式,便為加薩地區的糧食困境提供解決方案。 如今許多人開始利用屋頂、後院來種植番茄、荷蘭芹、紅甘藍、洋蔥等作物,自家食用之餘,還可以將多餘的農產品作交換之用。 「採用這種耕作法的主要理由之一是為了省水。」索莫維利表示,「不論是養耕共生、水耕栽培(Hydroponics)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無土栽培,其水源使用量都不超過20%農業耕作不再需要大量施肥,水產養殖不需常換水,是一種節省資源的生產模式。 目前,索莫維利的團隊已經在加薩設置了15個養耕共生的農地,並計畫繼續推廣。 另外,提供當地糧食與住房協助的組織「合作住宅機構」(CHF),也開始以養耕共生取代提供食物援助。CHF將簡易的栽種裝備分發給2千個當地貧窮家庭,協助居民自行栽種蔬果;其他家庭則可藉由畜養雞隻或者兔子以作為蛋白質來源。 養耕共生成功地讓迦薩減少了對進口食物的依賴。為了境內農產品,哈瑪斯政府去年甚至下令,禁止人民將幾種特定蔬果從以色列或連接埃及的地道流入。只是發展有小成,但哈瑪斯政府發言人古賽因表示,他們最需要的還是開放邊界,以讓當地居民得以自由地在海上與農地工作。

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水耕蔬菜成果

以下為大成報所報導之新聞,我在想若水耕加入魚菜共生,應該會有更好的成果 斗六市溪洲國小感恩月「溪洲心 華山情」水耕蔬菜贈老人活動 大成報 (2013-04-26 22:08) 分享| ( 大成報記者張立明/雲林報導 ) 斗六市溪州國小種植水耕蔬菜已近兩年,供給學校營養午餐讓學生吃到最健康的蔬菜,績效斐然。今年為配合五月感恩月的到來,溪洲國小特別與華山教育基金會斗六天使站合作,將最新鮮的水耕蔬菜送給貧困老人,為這些弱勢老人獻上愛心。 溪洲國小長期以來,推動品德教育不遺餘力,尤其學校所種植的水耕蔬菜除了提供學童食用外,也常送給弱勢家庭或公益團體,來增加水耕蔬菜的效益。日前華山基金會於雲林縣辦理貧困老人勸募新鮮蔬菜,並由天使站自行召募志工採收,將愛心送到貧困老人手中。溪洲國小為協助華山基金會的勸募活動並幫助弱勢老人,特別將這一期的水耕蔬菜由斗六天使站轉送的弱勢老人,並讓學童了解社會關懷及感恩惜福的教育理念。 溪洲國小校長蔡正龍表示,目前學校總共種植9座水耕蔬菜,平均每週可收成三座,供全校師生享用。此外,學校另種植一座大型蔬果水耕區,可種植小黃瓜、哈蜜瓜等果類,希望提供學童對於本土農業及科技農業更深的認識。 (圖:溪洲國小栽植水耕蔬菜績效斐然/大成報檔案照片) 詳全文 斗六市溪洲國小感恩月「溪洲心 華山情」水耕蔬菜贈老人活動-社會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426/9482625.html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2013世界地球日 台灣綠色生活調查大公開

下周一(4/22)就是世界地球日,您知道台灣民眾目前的綠色生活程度為何嗎?根據一份最新公開的「2013綠色生活大調查」結果顯示,綠色生活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趨勢,有高達98%的民眾認同綠色生活,85%想當城市農夫,不過僅10%的民眾開始實踐落實,原因是時間空間不夠多,但若住宅社區內有栽種設備,有84﹪的民眾都願意嘗試在家種菜,上演開心農場真實版。  98%民眾認同綠色生活 僅10%真正落實  根據太平洋建設委由波仕特市調公司進行的「2013綠色生活大調查」結果顯示,98%的民眾認同綠色生活,而認同的原因,有81%是因為愛地球關懷生態,56%認為綠色生活可以讓自已更健康快樂,41%則認為綠色生活可以省錢,何樂而不為。不過,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綠色生活的僅10%。  開心農場仍是許多城市人心中的大夢。調查顯示,有85%民眾想嘗試當城市農夫,在家享受種菜樂趣。若在家裡就能有設備種蔬菜或水果,有64%認為可以節能減碳,消耗家中的二氧化碳,54%認為直接用來烹調能確認菜的來源,無安全之虞,也有54%認為能美化環境,讓家中多出自然的擺設與裝潢,還有47%認為可以與家人一起觀察植物生長的生態。  雖然樂當城市農夫,但民眾還是擔心會產生問題,70%認為家中或社區沒有足夠的空間,57%擔心自已沒有時間可以照顧這些蔬果,32%覺得常要購買材料很麻煩。不過,如果住宅社區內有免費贈送的種植設備,有高達84﹪民眾會想要嘗試在家種菜,讓開心農場真的在生活裡出現。  環保專家:綠色不是口號 民眾與企業都應具體實踐  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專案經理葉珍羽表示,多數民眾皆認同綠色生活概念,實質執行卻往往難以達成。如果可以在家種菜,不僅可以縮短從農場到餐桌的距離,實際做到節能減碳,同時透過收成的樂趣紓解壓力。綠色生活不是口號,民眾應身體力行,而企業應提供更多綠色生活的商品選擇給民眾。  開心農場真實版 戶戶贈送SOFRESH太平洋建案提供綠色生活完整服務  即起正式交屋的太平洋盛宴松露莊園,是全台首座綠色生態宅,透過全新科技SOFRESH協助民眾實踐綠色生活,輕鬆變身城市農夫,輔以社區綠色店鋪,綠色生活完整服務一次到位,開心農場不再只是能在FB上玩,每天都可以輕鬆在家享受在家種菜的樂趣。  太平洋建設總經理章啟明表示,太平洋建設首度推出台灣首座綠色生態宅─盛宴松露莊園,藉由每戶贈送SOFRESH,提供輕鬆實踐城市農夫的方式,並串聯社區綠色店鋪,完整提供綠色生活服務。根據現代人的綠色生活需求,太平洋建設提出綠色生活解決方案,從每戶贈送SOFRESH,社區規劃綠色店鋪,到設置植物工廠,進行大規模的、健康的栽種植物,進而提供全方位的綠色生活完整服務。  而不僅在盛宴松露莊園,未來太平洋建設的每一個建案,也都將隨戶附贈SOFRESH。太平洋建設將綠色生活導入家庭,每戶皆附贈的SOFRESH,如同一顆綠色引擎,啟動了每一位住戶無限的潛在生活,注入綠色能量,讓生活發生巧妙變化。而社區內的綠色店鋪,如同每戶SOFRESH的補給站,不僅提供住戶補充SOFRESH的苗圃與營養液外,同時嚴選健康、綠色、精緻的生活商品,提供住戶們最優質的服務。同時,於週未規劃綠色生活健康講堂,塑造嶄新的生活型態,並以多元的服務,增進鄰里之間的互動,創造一種全新的綠色生活態度,進而成為全台模範。  SOFRESH在家中具備的功能多元,無論是時尚族、親子族,或是鮮活族,都能藉由SOFRESH滿足需求。在時尚休閒方面,SOFRESH外型兼具科技與美感,可選擇金盞菊種植,是家裡最理想的時尚裝潢;在親子教育方面,可選擇檸檬羅勒或薄荷種植,跟孩子們一起觀察植物生長,是都市生活中難得的體驗與經驗;在鮮活健康方面,可選擇小白菜或青江菜種植,做到在地培養蔬食、減少食物碳足跡,安心享用無毒健康蔬食。運用SOFRESH不佔空間,卻融合多樣功能的特性,輕鬆達成民眾嚮往當個城市農夫的樂趣。  此份「2013綠色生活大調查」問卷採用線上調查的方式,訪問1,180位有效樣本,調查對象為台灣地區18歲及以上居住在都會區的網友,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2.85個百分點以內。  SOFRESH介紹  SOFRESH以LED科技與水耕種植的方式,採用人為控制,摸擬自然環境栽種,在家自行種植,種植過程簡單、乾淨。一般土耕種植為開放式環境,容易生長蟲類,必須以農藥驅除蟲害,且土壤易受外來環境影響,產生污染,如重金屬污染,造成植物具有多重污染,且植物生長期較長,相較於水耕種植,植物為室內種植,無重金屬與農藥問題,30日內即可收成,享受健康無毒蔬菜。亦可種植薄荷、羅勒、甜菊等香草植物,以綠色元素綠化環境,香草氣味成了天然的香劑,在忙碌的生活裡,如沐春風,舒緩壓力,提升生活質量,並藉由植物生長的生態,教育下一代環境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一家人享受城市中悠然自得的綠色健康生活,讓居住生活充滿樂趣!  SOFRESH除了於太平洋建設的建案隨戶附贈外,同時可於太平洋森活雙和店(太平洋百貨3F)、太平洋鮮活、太平洋房屋、太平洋生活會員系統,以及7月於東區開幕的FreshOne超市購得,客服專線是0800-697-777 【中央網路報】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可殺菌又可殺蟲的石灰硫磺合劑

文章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vjS_2MSaEQeVT3oW0LFAxY83Uw853bo-/article?mid=728

今天周博士傾囊相授既可殺菌又可殺蟲的石灰硫磺合劑的製作方法,同學們當場就實作演練,各個秉持著練仙丹的期待心情,煮出一鍋令害蟲界聞風喪膽的萬用防治劑

如何自製石灰硫磺合劑

  (周俊吉博士提供)


1、    石灰:硫磺:水=1210-30(一般加水15公斤,煮完剩下10公斤)
2、    鋼鍋內倒入硫磺及水加熱並充分攪拌讓粉均勻散佈,煮沸然後慢慢加入生石灰,邊加邊攪拌,這時以小火慢煮30分至一小時以上,顏色才會逐漸從乳黃變乳棕黃,黃褐色或深赤褐色
3、    64目紗網過濾放涼,靜置過夜。
4、    將上層褐色溶液裝入PE or PET 塑膠瓶中。
5、    下層綠色溶液靜置後會沉澱,沉澱物可用來塗抹樹幹防蟲。

注意事項
1.    製備過程需注意不可過久,以免降低藥效。
2.    水份蒸發過多時,要持續不斷給予添加,過程中需要常常攪拌,使石灰與硫磺充分反應。過程中揮發的氣體有毒,要於通風環境製造〈站在風尾、開抽風機、空氣要流通〉。
3.    配製好的石灰硫磺合劑應避免存放過久,若要存放則應加入一點油劑使其表面有一層保護層,可減少氧化作用,並密閉存放,一般可存放15-20天。
4.    純藥液使用時需稀釋200倍以上噴灑,(濃度太高時葉面形成白色薄膜太厚,將不利於植物的生長或形成藥傷)
5.    若果樹具有傷口或剛做修剪不可立即噴灑本藥劑,必須等傷口乾燥癒合後才能施用,否則會造成果樹枯死。
6.    使用時根據作物種類、生育期和氣溫決定施藥濃度,防治效果與氣溫呈正相關,但較高的氣溫對植物也易產生藥害。

【石硫合劑簡介】:
1. 石硫合劑為暗褐色有臭味的液體,呈鹼性,有效成分主要是多硫化鈣。
2. 1852Grison首先將石灰與硫磺粉加水煮,製成石灰硫黃合劑, 1883年美國用於防治葡萄白粉病,1886年發現能防治梨圓介殼蟲後使用範圍逐漸擴大,至今許多國家仍用於殺菌、殺蟲及殺螨類。
3. 其鹼性可侵蝕害蟲表皮蠟質層,因此也能殺死蜱、螨、介殼蟲及其卵。
4. 存留在作物表面上的多硫化鈣,在和空氣中的氧及二氧化碳作用下形成硫磺微粒,氣化產生硫蒸氣,可干擾病原菌或害蟲呼吸過程中氧的代謝,而起毒殺作用。
用途:
1.  石灰硫磺合劑是一種既能殺菌又可殺蟲之藥劑。
2.  石硫合劑可有效防治白粉病、鏽病、果樹的黑星病、炭疽病、縮葉病和紅蜘蛛、粉蚧、鏽壁蝨、薊馬…等,也可用於防治畜禽寄生螨。
3.  幾乎所有果樹在梅雨期間都容易得流膠病,尤其是桃、梅、李樹這種溫帶水果。主要是因梅雨氣候潮濕易細菌感染,常噴石硫合劑就有預防的效果。
4.  製造石灰硫磺合劑的綠色沈澱物,可以利用它塗刷舍利幹或填補大切口所造成的樹洞,切口所造成的樹洞如果放任不填補,很有可能會因長期的積水,而造成樹幹內部腐爛或虫蝕形成空洞化的現象。這些固體沈澱物正好發揮保護的功能。

於果園使用噴灑石灰硫磺合劑   取自http://www.befarmer.com/archives/954


石灰硫磺合劑是一種殺菌劑。主要用於防制真菌或細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高溫多濕,因此真菌性及細菌性病害種類繁多,例如白粉病及蹣類等。
噴灑的方式為噴施全樹。
石灰琉磺合劑在防治上非常有效,雖然英國人已發明了近206年了,但一般的農民卻鮮少使用,其主要的原因:1、對於防制上的功效,一知半解,不是很清楚明瞭。2、較容易產生藥害,因此在高溫日照下,濃度必須降低。3、他會造成果樹落葉,故必須在冬季營養生長停止時進行。4、若果樹具有傷口或剛做修剪不可立即噴灑藥劑,必須立即塗臘保護或待幾天等傷口乾燥癒合後才能施用,否則會造成樹木枯死。


稻魚菜共生模式-大陸雲南

文章來源: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3/0403/c87228-21014243.html

海探索稻魚菜共生模式

2013年04月03日11:52   來源:雲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今日看點
本報記者 趙汝碧 文/圖
  雲嶺大地再次遇上持續干旱的年景,位於西南邊陲、有著“版納糧倉”美譽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海縣?遮壩子也未能幸免,去冬今春,除降了幾場零星小雨外,連續4個月沒有一場有效降雨,地理位置較高又沒有水庫的壩子東部部分“雷響田”干渴難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在緩坡上的曼掃村委會曼俄傣族寨的一丘丘稻魚菜共生田,水波漣漪,有的仍然放養著魚,有的田裡村民正忙著栽插水稻秧苗。
  旱災逼出稻魚菜共生“塘田”
  一年四季田不閑人不閑,村民人均純收入5600多元
  正往田裡挑送秧苗的曼俄村小組組長岩峨香對記者說:“稻魚菜共生田最大的好處是能蓄水保水,就像一個個的蓄水塘,下雨天把雨水積蓄起來,一年四季都不會干,春季種早稻,谷子收割后接著放養魚,就是遇到干旱年份,也基本能保証生產用水。”
  岩峨香介紹,曼俄村位於地勢較高的?遮東部山壩接合部,全村共108戶590人,有田1605畝,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水稻、茶葉和蔬菜。過去,由於附近沒有水庫、壩塘等蓄水設施,從其他水庫引水又不現實,所以,長期“靠天吃飯”,每年水稻栽插隻能等下雨灌溉,遇到干旱年份,隻能改種旱地作物。
  2005年1至5月,?遮壩遭受了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旱災,沒有一場有效降雨,全鎮栽插下的1.7萬多畝早中稻因旱災而枯死,其中災情最嚴重的曼掃村委會受災面積達5000多畝。由於雨季來得晚,大部分受災水田不得不改種包谷等農作物。當年大片龜裂稻田的裂縫可插進整個腳掌,大家費盡心思抗旱保苗,可遠水解不了近渴,都為無水抗旱而犯愁。曼俄傣寨幾個水汪汪的“魚塘田”讓大家眼前一亮,看到了希望。第二年起,曼掃村委會的曼俄、允龍等傣族寨子村民紛紛拿出積蓄和申辦貸款,請來施工隊,動用推土機、挖掘機等大型機械建設稻魚菜共生“塘田”。曼俄寨傣族村民還先后自掏腰包建起了540畝稻魚共生的高穩產“塘田”。這種“塘田”, 雨季時把雨水積蓄起來,實行稻、魚、菜立體種植養殖,種一季早稻,水稻收割后養一撥魚,而田埂常年種植時鮮蔬菜,一年四季田不閑人不閑,村民收入穩步增收。去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600多元。
  “這個稻魚菜共生田很好,一年四季都有水,我們再不用像以前那樣懼怕干旱了。”正在“塘田”裡給剛剛返青的早稻秧苗施放復合肥的允龍寨傣族村民岩溫恭高興地給記者算了算他家9畝塘田的種養情況:種一季滇屯502優質稻早稻,畝產有500公斤左右,谷子一下田就被糧販訂購了,收入2250元﹔稻谷收割后就放養90尾稍大點的鯉魚苗,春節前把魚全部撈出,平均每條有1公斤,1畝大概能收入1300元﹔田埂上常年種植小米辣、大蔥和糯包谷等蔬菜,最少可收入1300元至1400元,扣除千把塊的種子、肥料等費用,一年純收入2500元以上。去年,他家的“塘田”純收入2.3萬多元,比以前翻了一番。
  3萬畝“塘田”蓄水抵個中型水庫
  “雷響田”變豐產保水田,畝均年純收入2500元以上
  曼掃傣族干部群眾創造的稻魚菜共生“塘田”生產模式,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三贏”,引起了縣、鎮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同類村寨的農民群眾也紛紛前來參觀學習,並迅速在該縣的?遮、?混、?阿等鄉鎮壩區農村推廣開來,形成了農民、農場職工投資自建,政府“高穩產農田”、“興地睦邊工程”項目連片開發,建設“稻魚菜共生田”的生動局面。
  行走在?遮鎮曼洪片區萬畝稻魚菜共生的“塘田”平坦的田間道路上,整齊劃一、碩大棋盤般的田疇在眼前展開,水汪汪的 “塘田”裡剛下種不久的水稻秧苗郁郁蔥蔥,寬大高埂上青菜、花菜青翠欲滴,或紅或綠的辣椒挂滿枝頭,令人心曠神怡。
  這是西雙版納州和?海縣國土資源局3年前建成的連片 “稻魚共生工程”。 2009年初,州、縣國土資源部門尊重當地傣族群眾的意願,以“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標准,按照稻魚菜共生“塘田”的模式,對曼洪、曼燕、曼國3個村的“雷響田”進行統一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265畝,高高低低的小塊田變成了面積達3畝至5畝的大條田,“雷響田”變成了稻魚菜共生的豐產保水田,畝均年純收入達2500元以上,比土地整理前翻了一番多。還輻射帶動相連村寨村民自建6000余畝,形成了全省面積最大的萬畝連片的“稻魚共生” 生態田。
  ?海縣常務副縣長岩三叫說,稻魚菜共生田模式蓄水保水功能顯著,一年四季都能進行農業生產,稻豐魚躍瓜菜綠,有效的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農民增收,各族群眾從中看到了好處,自己投資建設的積極性很高。這幾年,縣政府把“稻魚菜共生田”列為“高穩產農田建設”、“興地睦邊工程”項目,擴大建設,帶動了農民、農場農工自建,全縣已建成稻魚菜共生田近3萬畝。一畝稻魚菜共生“塘田”常年蓄水300多立方米,3萬畝 “塘田”就可一年累計蓄水1000多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的蓄水量。
  新詞詳解
  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蔬菜生產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讓動物、植物、微生物3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生態平衡關系,是未來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更是有效解決農業生態危機的最有效方法。
(來源:雲南日報)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平鎮LED植物工廠 顛覆傳統農業

2013/1/28 青年日報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穿西裝打領帶也可以當農夫,新一波的農業革命,透過最新的LED燈技術,讓農民可以在大樓的無塵室裡種菜,無毒無農藥,1坪當5坪用,300坪的種植空間,每天可以採收1000包水耕蔬菜,1個月創造15萬的營業額。
 昨日位在桃園平鎮市的LED植物工廠,慶賀新廠落成。廠房內看到的全是穿西裝打領帶的現代農夫,因為栽培的全是水耕蔬菜,植物長在高科技無塵室裡頭,全年溫度控制在21度,靠著最新的LED燈每天照射12小時,無毒無農藥,更不必害怕刮風下雨,便能將蔬菜商品化,300坪的種植面積,用隔板分為五層,1坪當5坪用,1天可以生產1000包,大約有40種蔬菜。
 平鎮市長陳萬得表示,這種有別於傳統有機蔬菜的生產模式,LED植物工廠標榜絕無蟲害,無重金屬污染,細菌含量低,當然就可以拿來生吃。LED植物工廠總經理魏詮祐指出,他們的菜不用洗。
 目前國內對蔬菜的需求量每年約20萬公噸,其中一半必須仰賴國外進口,進口值約15億;有了全年無休的LED植物工廠投入,未來將可減少進口需求,農業財由國人自己賺。
 目前國內約有7家業者投入,主要是LED燈的技術純熟,有效減低照射成本,一包50塊的價格也有市場,才能造就農業企業化。未來這類型的產業也將拚上櫃上市,徹底顛覆傳統農業,沒有土地也能創造財富。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香港-漁農美食迎春嘉年華 推水耕產品

文章取自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30119/00176_076.html

一連三日的漁農美食迎春嘉年華昨在旺角花墟公園開幕,超過三百個攤位售賣本地優質的漁農產品,包括有機番茄、有機馬鈴薯及寶石魚等,嘉年華入場費全免,並在石硤尾港鐵站安排免費穿梭巴士接送市民。
蔬菜統營處一級市場經理(推廣)羅家豪指,基於香港地少人多,該處兩年前派員到日本考察,發現水耕技術適用於室內種植,只須調節溫度、光照及營養液等,便可培育出優質有機蔬菜,且只需二十一日便可有收成,遂決定在去年十二月從日本引入有關技術,並在該處長沙灣辦事處進行培植,主要種植五款沙律菜包括水菜、芝麻菜、橡葉生菜、紅芥菜及如月菜。
羅又指,希望透過嘉年華向業界介紹水耕技術,再利用空置的工廠大廈作為培植場地,預計日後每日可生產四十公斤,主要供應中高級食肆,最快於下月在超市出售。
早於○八年起引入水耕技術的水導場健康水耕蔬菜果園負責人王謀勝指,有關技術使用的水量僅為傳統耕種的百分之五,更不須翻土、施肥等工序,可節省大量人力資源,故售價與一般有機菜相若,只售四十元一磅,利潤較其他有機菜高,估計日後會逐漸受到業界人士採用。
寶石魚肉質鮮美,吸引不少市民訂購。
寶石魚肉質鮮美,吸引不少市民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