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重慶的魚菜共生-重慶日報

龍坡:九龍坡都市農業念好“三字經”
打印轉發字號:  
    (蔡楊 崔恒 羅爽)
    “呀,魚菜共生只聽說過水上長藤菜,還沒見過水上結絲瓜的!”8月16日上午,九龍坡區西彭鎮玉鳳村的10多畝魚塘水面上,兩排用竹竿搭建的三角架上,結滿了鮮嫩的絲瓜。
    新 水上還能長絲瓜
    “合作社現發展魚菜共生10多畝。”西彭鎮團渡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慕宗友說,去年他搭建了300個1米寬、5米長的浮床種藤菜,收入了2萬多元。
    看到效果好,各個村跟著發展魚菜共生。但慕宗友轉念又想:能否充分利用浮床做出更大效益?
    去年,慕宗友在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區農林水利局的技術指導下,開始在魚塘水面上試驗種植水芹菜、豆瓣菜、苦瓜、絲瓜、番茄等蔬菜。
    “試驗的結果是,絲瓜初步成功了!”慕宗友介紹,絲瓜喜濕,其根係除了趨肥、趨氧之外,也具有趨水的特性。他在浮床上打了樁,用竹竿搭建起三角架進行引蔓,把絲瓜種在浮床上的營養基質缽裏,並在種植過程中進行葉面施肥,保證足夠的養分。“今年我種了20個浮床的絲瓜,有15個浮床成活了,現已產出60多斤。目前,我們正在探索更低成本、易管理的種植方法,爭取向全區推廣。”
    精 葡萄園一天遊客上千
    “今年葡萄賣得好慘了!一到周末,每天要接待上千名遊客!”西彭鎮真武宮村桃林社葡萄種植戶程吉明說起此事,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程吉明家有種植葡萄的傳統,但過去一直是小打小鬧,收效不高。2010年,他承包了219畝地,與市農科院技術合作,種植紅珍珠、茉莉香、紫香玉等十來個新品種。今年,盡管每斤葡萄價格在25—50元不等,比周邊都要貴,但10萬斤葡萄依然供不應求。
    “我們對葡萄品質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保證健康、綠色!”程吉明介紹,他們採用純天然種植方式,不用激素、化肥,只施有機肥,從5月套袋到7月採摘,不再施農藥。加上嚴格精細的控產、控葉技術,每畝產量只有800斤左右。
    在“採摘季”的帶動下,葡萄經濟已帶動起整片區域的經濟發展。“向葡萄”、“桃林社葡萄”等品牌效應也逐漸顯現。今年,全鎮3000畝葡萄園產出的200萬斤葡萄,已賣出八成多。依托葡萄採摘等,鎮裏新開了7家農家樂。
    特 養殖要走高端市場
    “在主城區養高檔觀賞魚的不多,但市場需求卻在日益增長。”王顯奎養了500尾錦鯉,一條50公分左右的普通錦鯉至少要賣兩三千元,80公分的則要上萬元甚至更高。
    記者在白市驛的10畝養魚場看到,遮陽網下的22個精養池裏,五光十色的錦鯉煞是好看,大小不一。
    “紅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寫鯉、黃金、丹頂……有20多個錦鯉品種、200多尾。”養殖場技術員何學毅介紹,觀賞魚重點是要好看,顏色、體形、斑紋都有很細致的要求,從養殖環境、親魚培育、選苗、人工繁殖到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都有相應養殖標準。“具體說就是得勤觀察,殺蟲殺菌,控制溫度和飲食,保持水體新鮮、平衡,要是魚兒生病了,還得像嬰兒一樣精細喂藥……”
    “近年來,主城農業都在由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型,但如何在並不寬敞的耕地上,做出特色,做大效益,政府和企業都在努力探索。”九龍坡區農林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九龍坡都市農業念好新、精、特“三字經”,讓農業變得有錢賺。今年上半年,18.5萬農民年均收入同比漲一成。去年,全區14.5萬畝耕地,花卉、果蔬及休閒旅遊等涉農年產值突破20億元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請魚來種菜 公視新聞網

714-3-4
張岱屏 葉鎮中 / 採訪報導
請魚幫忙種菜,聽起來很新奇,其實是回歸自然界最尋常的法則。為了營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健康環境,魚菜共生的新概念,正在城市裡醞釀…
往烏來的半山腰上,有一個特別的農場,這個農場裡的菜不需要澆水,也不用施肥,農場裡最重要的工人,是錦鯉和吳郭魚,吸引許多人前來一探究竟!
李佳璇三年前罹患癌症,治癒之後放棄原本在香港的工作,前往夏威夷學習魚菜共生系統。
所謂「魚菜共生」,就是結合漁業養殖與水耕栽培,因為養魚的廢水裡含有豐富的氨、氮與營養鹽,這些水排到環境中會污染河川,拿來種菜卻是最好不過﹔另一方面,蔬菜也可以淨化水質,把乾淨的水再送回魚塘,如此一來,魚跟菜都可以生生不息。
為了讓魚和蔬菜,都能有適合的生長環境,水裡的肥份與酸鹼度必須取得平衡,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養水。水裡的有機質經過微生物與蚯蚓分解,幫助魚和菜各取所需。李佳璇說,整套系統最珍貴的就是水,含有養分的水不斷循環使用,不但節省水資源,也不會造成污染。
在魚菜共生的系統裡,唯一的支出是魚飼料和電費。為了推廣這個概念到一般家戶,李佳璇利用兩個塑膠整理箱、一個沉水馬達、一個控制排水的虹吸管,製作陽台型的魚菜共生系統,讓一般人在住家陽台,就可以輕鬆種菜。
跟一般土耕的蔬菜比起來,魚菜共生的蔬菜生長的更快速。除了利用浮板種植短期蔬菜外,一些生長期比較長的作物,也可以利用發泡煉石做為介質,種植各種瓜類和水果。
因為李佳璇的推廣,一些原本完全不懂農耕的都市人,也開始在家裡養魚種菜起來。蕭紀南在住家陽台上,做了一套魚菜共生系統,種植最簡單的作物-蕃薯葉,他希望自己年邁的媽媽不必出門,就有健康蔬菜可以吃。基隆的翁偉峰則是把魚菜共生系統,應用在住家的綠牆上,一般的綠牆系統維護非常困難,翁偉峰結合魚菜共生不但省水又省力,幾乎不需要維護
所謂「魚菜共生」,就是結合漁業養殖與水耕栽培,因為養魚的廢水裡含有豐富的氨、氮與營養鹽,這些水排到環境中會污染河川,拿來種菜卻是最好不過﹔另一方面,蔬菜也可以淨化水質,把乾淨的水再送回魚塘,如此一來,魚跟菜都可以生生不息。
所謂「魚菜共生」,就是結合漁業養殖與水耕栽培,因為養魚的廢水裡含有豐富的氨、氮與營養鹽,這些水排到環境中會污染河川,拿來種菜卻是最好不過﹔另一方面,蔬菜也可以淨化水質,把乾淨的水再送回魚塘,如此一來,魚跟菜都可以生生不息。
除了住家陽台,新店大鵬華城社區的屋頂農場,也引進魚菜共生概念,魚塘的水源,大部分來自雨水,克服屋頂缺水的問題。屋頂上的水塘養魚兼種菜,不但可以降溫,還多了菜的收入。許鵬正推廣屋頂農場多年,他發現屋頂農場結合魚菜共生,蟲害的發生率跟一般土耕相比,減少一半左右。原本沒人會來光顧的炙熱屋頂,現在成為老人家和媽媽們每天的生活重心。
大鵬華城屋頂農場,除了共有的魚塘,還有公田跟私田的配置,私田由住戶登記認養,自己種菜自己吃,公田的菜則捐社區發展協會,提供社區老人每星期共餐之用。因為交流種菜心得,原本陌生的鄰居開始變得熱絡。一年下來屋頂農場綠意茂密、瓜果豐碩,不但自己吃,還開辦農夫市集,讓沒辦法來種菜的鄰居,也可以品嚐有機蔬果。
當集約式、大規模的的養殖漁業、農業生產,產生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水污染、農藥問題,城市裡的魚菜共生,提供另一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在陽台、在屋頂、在學校…請魚來種菜,魚快樂、人也開心起來。
當集約式、大規模的的養殖漁業、農業生產,產生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水污染、農藥問題,城市裡的魚菜共生,提供另一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在陽台、在屋頂、在學校…請魚來種菜,魚快樂、人也開心起來。
今年年初,大鵬社區的幼稚園,也投入魚菜共生的行列。魚池的水一邊流向溼地,一邊流向水耕蔬菜區,由小朋友自己認養種植各種水耕蔬菜。仿造大自然的循環系統,成為小朋友最好的生態教室。
當集約式、大規模的的養殖漁業、農業生產,產生越來越多無法解決的水污染、農藥問題,城市裡的魚菜共生,提供另一種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在陽台、在屋頂、在學校…請魚來種菜,魚快樂、人也開心起來。

※ 本文同步刊登於「我們的島」部落格
※ 我們的島播出時間:每週一 10pm,ch13 公共電視

※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我們的島】按圖索驥-人文資產篇

龍鬚菜、黃花藺 酷暑、多颱攏無驚



文章來自2013-8-17 自由時報
〔記者花孟璟、游太郎/花蓮報導〕夏季高溫容易傷害農作物,若颱風來襲,農作物又一夕泡湯,花蓮農改場經三年研究發現,為龍鬚菜設置遮蔭設施後,產量明顯增加三成;另外,引進了水耕蔬菜黃花藺,不怕泡水爛掉。
龍鬚菜遮蔭 產量多三成
每年產值達八千萬元、九十%銷往北部地區、花蓮縣重要的蔬菜「龍鬚菜」,夏季期間易因高溫造成枯死及病蟲害增加,花蓮農改場經過三年研究,在菜園設置遮蔭設施,使龍鬚菜產量明顯增加三成,將全面向農民推廣使用,讓夏季龍鬚菜能正常供應。
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全中和說,龍鬚菜為多年生蔬菜作物,是台灣重要夏季蔬菜之一,也是颱風季節最佳的替代性蔬菜,一年四季均產,主要食用部位為前端的嫩莖、葉部分,但夏季受到陽光曝曬及高溫,不但造成生長障礙,病蟲害明顯增加,甚至還出現枯死現象,讓農民困擾不已。
農改場推廣 獲菜農肯定
農改場經過三年研究後,以搭設黑網遮光,加上噴灌方式給水,在遮蔭設施下的龍鬚菜生長較佳、品質較好、產量較未遮光處理增加三成,病蟲害減少許多,植株均無死亡情形,成效已獲試用農民肯定。
引進黃花藺 不怕泡水爛
不怕颱風泡水、又是有機蔬菜!花蓮農改場宜蘭分場引進原產南美洲的水耕蔬菜「黃花藺」,就長在水田中,不怕泡水爛掉,也無病蟲害,減少管理成本,光復鄉馬太鞍溼地今年試種約二分地,還走有機商店通路,一斤可賣到一百多塊,成為新「綠金」。
在光復鄉馬太鞍溼地的白鷺橋附近,有一片水田的農作物長得不太一樣,橢圓形葉子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布袋蓮。農民朱進郎拿著鐮刀在水田割取鮮嫩的幼芽、花梗和花苞,有些還開了黃色花朵,準備包裝上市。
朱進郎把這菜取了綽號叫「黃花美人」,自家農場的餐廳也料理這道美食,他說,黃花藺是花蓮農業改良場宜蘭分場大力推廣的水生蔬菜,它原產南美洲,在東南亞廣為種植當成蔬菜,還有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看到這菜,大呼「好懷念」!